三四中文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自序 人生几何(第1页)

自序:人生几何

据说,每个人一生的饮食习惯,九岁时就已经养成,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都是在九岁之前形成的。不管生活环境如何变迁,即便是北方人去了南方,南方人来了北方,饮食习惯九岁之前形成定律,这个定律也将伴随人的一生。

不知道对别人咋样,对我来说,这个定律挺准。

1971年,我十六岁,跟随俺爹来到了开封。俺爹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也是不到二十岁之前离家,四处漂泊。俺娘是四川人,少小离家,在西北与俺爹相遇,俩人结婚后从大西北到南京落脚,然后生下了俺们三兄弟……等于说,我们全家只有俺爹一个人属于面食定律,俺娘出生在四川,俺们三兄弟出生在南京,都属于九岁之前吃大米的定律。在我九岁之前的记忆里,俺爹就爱吃面食,在南京居住的那些年,俺爹每天下班回家,总要带回几个单位食堂的馒头。

来到开封已经半个多世纪,俺爹俺娘都已经归西,可我至今对馍依然不感兴趣,家常便饭基本以大米为主,这大概正印证了那个“九岁定律”

吧。来到开封后,馍出现在我嘴里最多的情况,就是在喝胡辣汤的时候,也只有在喝胡辣汤的时候,味觉才能感觉到馍香。

第一次喝胡辣汤的记忆,是在午朝门我堂姐家里。来到开封的头些日子,我住在堂姐家里,堂姐家是个大家族,姐夫姓傅,傅家兄弟八个虽各自成家,但都还和父母住在一个院子里。堂姐有三男两女五个孩子,家庭条件实属一般,五个孩子中除了最小的妞儿(五岁)不干活之外,其余四个孩子每天放学做完功课之后,都要帮着家里挣钱补贴家用,挣钱的渠道是纺棉纱和糊火柴盒。由于生活拮据,堂姐家每天吃大锅熬菜和芥疙瘩夹馍,芥疙瘩就是咸菜,馍可不是白面馍,是那种掺着高粱面和玉米面做成的馍。堂姐家的孩子们都很懂事儿,从没有跟我这个比他们大不几岁的三叔争抢过好面馍(白面馍)。我是从南方“大城市”

来的,受到堂姐一家的特别照顾。那年月的开封,每家的粮本上标注的都是百分之七十的粗粮、百分之三十的细粮,粗粮包括高粱面、玉米面、红薯面,细粮就是白面和大米。那时大江南北都有粮本,南方却没有杂面之说。来到开封,每一次吃杂面我都像被塞住了喉咙,肚里就是再饿,那些杂面窝窝头之类的食物,都是强咽进肚里的,杂面和好面掺在一起还好点儿,尽管是细粮少粗粮多,可那已经是一般家庭一年四季的家常饭了。

堂姐夫很会做饭,我说他很会做饭是因为他会把粗粮变着花样吃,今天杂面馍夹豆豉,明天杂面擀面条,后天杂面蒸包子。尽管我知道这是堂姐夫用心良苦想让我这个南蛮子吃好,可我内心还是接受不了那百分之七十的杂面。一天,堂姐夫对我说:“三弟,咱今个(今天)中午喝咸汤。”

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堂姐夫说的咸汤是什么汤。晌午头,我学着孩子们的吃法,把杂面馍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泡进咸汤碗里,掌(放)进辣椒和醋这么一吃,顿时我的胃被刺激住了。这种刺激里携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让我一鼓作气吃下了两个杂面馍,被撑住了。堂姐夫满脸展样(舒坦,精神)地对我说:“说是咸汤,其实叫胡辣汤,胡椒太贵,冇舍得掌,开封人就叫它咸汤了。”

压(从)那以后,别管咸汤还是胡辣汤,都给我的味觉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它能让我多吃杂面馍。

1973年在开封上完高中以后,我上山下乡,去开封郊区一个农场当了知青。因为每天要干体力活,农场领导开恩,农场食堂不吃杂粮吃白面,我每顿饭基本上是俩白面馍一碗大锅熬菜,我的这个饭量算是农场女知青们的饭量,男知青至少要吃三个馍以上。因为能吃上白面馍,跟我一起种菜的男知青里面,有一顿能吃六个白面馍的,尤其是在农场食堂熬胡辣汤的时候,曾有人一顿饭吃进肚里九个白面馍。那年月,肚子里缺油水,胡辣汤利口,用开封人的话说,这叫“吃进肚里都是本”

。尽管农场改善伙食经常熬胡辣汤,但我始终觉得农场熬的胡辣汤不及俺堂姐夫熬的胡辣汤好喝。

两年知青生活以后,我跟随着回城打临时工的浪潮,回到城里当代课教师,先后去了四所中学代课,其中二十九中学位于相国寺后面,就是传说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那个地方。撇开传奇不说,相国寺后面是一个最能体现开封市井文化的地方,尽管那时“文化大革命”

尚未结束,新时期尚未开始,但那里还簇拥着不少“黑市交易”

。有说评书的地下书场,有倒卖布票、粮票、缝纫机票和各种稀有票证的地下交易,还有偷偷摸摸倒腾各种吃食儿的。都说二十九中学是开封最差的中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所中学里的学生受市井烟火气影响太重,太社会。

相国寺后面有一家叫“王馍头”

的饭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家清末民初的老店,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改造时期归了国家。当时它是相国寺后唯一的饭馆,王馍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享誉开封的韭菜合子、炸酱面、鸡蛋灌饼,而是每天从早到晚支在店门前咕嘟着胡辣汤的大铁锅,除此之外,就是饭店里有个三十多岁可恶道(凶)的胖男人。胖男人经常跟食客发生矛盾,不是打就是骂,如果不是因为那一锅胡辣汤,我肯定不会去那家饭店吃饭,即使很怯气那个胖子,也挡不住那锅胡辣汤对我的诱惑。可令我奇怪的是,王馍头有那么好喝的胡辣汤,跟我同办公室的一位女老师却很不屑,每当我叫她一起去王馍头喝汤的时候,她只吃鸡蛋灌饼和韭菜合子,不喝胡辣汤。我问她为啥不喝胡辣汤?她说王馍头的汤不正宗,抽空她领我去喝“州桥胡辣汤”

,那才是正宗的胡辣汤。

女老师说的州桥胡辣汤店,在大纸坊街口的中山路上,是开封城里唯一日夜经营的饭店。女老师家住在大纸坊街,距州桥胡辣汤店很近。可说归说,一直到我结束代课生涯,要离开二十九中学那一天,女老师才领我去了位于中山路上的州桥胡辣汤店,就算是离开二十九中学最后的晚餐。那天也确实是晚上去喝的胡辣汤,州桥胡辣汤店里挤哄不动的人,那喝汤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我一直认为州桥胡辣汤是开封城里最好喝的胡辣汤,我坚定不移追随着它的味道,直至它搬迁至自由路。再后来,我与寺门义孩儿哥哥结识,被寺门的早餐拿住了我的胃,寺门回民的胡辣汤又成了我的最爱,州桥胡辣汤才渐渐淡出我的味觉。寺门对我后来改行文学的影响巨大,这与寺门沙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终把我的生活方式改变成了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让我戴上了礼拜帽。

义孩儿哥哥是个吃家,我跟着他几乎把开封城里所有的清真胡辣汤喝了个遍,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产生了对胡辣汤进一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不是那种脱胎换骨的认识,直到有一天,义孩儿哥哥把香港新世界集团董事会的李长发先生领到我的面前,在与李长发先生聊天的时候,我才对胡辣汤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李长发先生是开封人,1965年从寺门离开开封,那年他十九岁。李先生一生浪迹天涯,行商为生,在离开开封的大半辈子里,最让他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儿,就是想要搞清楚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从小他就听老一辈人说,他们李家祖上是犹太人,是宋朝皇帝赐予来到开封的犹太人“七姓八家”

热门小说推荐
在下野比大雄,有何贵干

在下野比大雄,有何贵干

我想问这里真的是的世界吗?!穆诳从未想过,自己居然会穿越到动漫中成为成年后的野比大雄但是这个世界,似乎不太对劲。本以为会在这里见识到哆啦A梦口袋中许多奇奇怪怪的道具的他,却发现哆啦A梦早已不辞而别,只留下了一个备用口袋。大雄22世纪发生了一些很糟糕的事,所以,我必须要回去,原谅我时光电视机中,哆...

成仙!成仙!成仙!啊啊啊啊!

成仙!成仙!成仙!啊啊啊啊!

一位青年身患癌症,在死亡后穿越无垠修仙界。他接管了叶玄的身体并觉醒长生系统,系统赐他无限生命,以及可以将自己寿命传输给他人的长生眼。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大黄狗的寿命变为无限。从此一位身上插着旗子的奇怪续命师,和一只大黄狗出现在这广袤无垠的修仙界。续命,续命,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只要你有钱,能续十万年。成仙!成仙!成仙!啊啊啊啊!...

异星遗迹猎人

异星遗迹猎人

这是新纪元九五零年。距离太阳急剧衰变,人类被迫离开母星,已经过去了整整九百五十年。几乎掏空了整个太阳系的资源,人类才造出了这艘宏伟的诺亚方舟它带着最后的幸存者在宇宙间漂流了九百年,才终于找到了这颗星球。在这颗被命名为阿尔法的行星上,人类发现了大量异星文明留下的遗迹化为废墟的城市沉入地下的高塔仅剩下残垣断壁的神庙这些无一不在向人类述说着这个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现在,创造了它们的生物却已经不知所知。遗迹的主人消失了,但海量的资源和远高于人类水准的科技却是被埋藏在了遗迹的深处,一笔无主的巨额财富,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了人类的面前。这是来自命运的馈赠,是人类文明复兴的重要转折点!阿尔法文明遗迹探索历史,扉页,卷首语。...

权色风云路

权色风云路

漫漫官路,免不了权色撩人利益交织,免不了欲望夹杂节节攀爬,免不了勾心斗角官钱权色,免不了追逐一生,踏入官场,免不了各色诱惑九十年代初期,赵星杰一脚踏入官场,迎接他的,将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和风云突变的官场之路。...

快穿:男主男配都爱路人甲

快穿:男主男配都爱路人甲

简介关于快穿男主男配都爱路人甲全员有病,女主是木的感情的社畜,男主男配个个有大病,慎慎慎!沈怜青的前二十八任丈夫告诉她,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永远不要对他们动真感情。得益于他们的教导,沈怜青死后被系统选中做任务,无论遇上对她多好的男人她也无动于衷。世界一校园里被欺凌的边缘人物世界二替身文里白月光她姐世界三被男主当作风流幌子的花魁世界四科举文里男主隔壁的寡妇世界五真假千金文里真千金她亲妈世界六胸大无脑的后宫妖妃世界七前期欺压落魄男主的女老板待续...

重生之世家子弟

重生之世家子弟

用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生命的6景,却意外的回到了十八岁那年。那些色彩鲜明的记忆像刀刻般铭记在他的脑海里。老父郁郁而终,母亲思念成疾,追随而去。大哥折戟仕途,家破人亡。站在时光的这头,人生的征程可以重新...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